“1个主题,5个方向,5个专项计划;
1125名研究生,192个调研团,
春节返乡社会调查,
足迹遍布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
线下线上调研时长累计2496小时;
发放回收调查问卷超过3万份;
探访村落、机构、企业超过347家;
完成调研报告188篇,累计超过230万字。”
为积极培养我校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在全校范围内组织开展“扎根实践工程”研究生寒假社会调研项目,至今已成功举办十届。2024年,千余名研究生学子在寒假期间,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深入基层,围绕社会经济热点问题进行深入调研,累计形成230余万字的调研报告集,以实际行动践行了新时代青年的使命和担当。
4月2日下午,2024年“扎根实践工程”研究生寒假社会调研项目优秀成果汇报会在博远楼1号报告厅举行。校团委副书记赵勋、研究生院院长助理范庆泉、党委宣传部张佳宁、学生处张潇、校研会主席团成员宋增禄,以及各优秀调研团队的代表们参加,活动由2023级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高宝健主持。
经与会专家评审,综合前期学术规范审查和校外初评意见的基础上汇报会评选出“扎根实践工程”研究生寒假社会调研项目奖项,共评选出优秀调研报告一等奖2组、二等奖4组、三等奖9组,另有优秀奖81组。
“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广大青年要“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正是对我校研究生参与“扎根实践工程”的最好诠释。广大学子不畏艰辛,不畏困难,用实际行动深入了解国情、民情,积极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和新时代首都发展。他们的调研报告不仅展示了他们的研究成果,更体现了他们的思考和感悟,彰显了新时代青年的智慧和力量。
今年寒假,首都经济贸易大学1125名研究生以“在实践中淬炼青春——积极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和新时代首都发展”为主题,奔赴全国各地开展社会调研,用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为地方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他们砥砺精神,传承文化,挖掘历史的深厚底蕴与文化的无尽活力;他们关注乡村振兴,助力城市规划,描绘发展的新蓝图;他们结合专业,研究智慧养老与智慧社区,探索科技与社会和谐共生的新篇章;他们观察百态民生,聚焦基层倾听民众声音,传递民意温度;他们既注重科技赋能,又兼顾群体关怀,彰显新时代青年的使命与担当。他们的实践成果不仅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更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和新时代首都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深扎根!砥砺奋进,传承红色精神,弘扬红色文化
从红色背篓精神到劳动精神,首经贸学子们怀着对红色历史的敬仰与好奇,深入挖掘了红色基因与红色文化的内在价值。他们走进审计博物馆,亲身感受红色审计在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历史意义,他们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促进红色资源的广泛传播和传承,展现了新时代青年的担当与责任。
来自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杨书延实践团,以黄山店村为镜,探究了红色背篓精神在乡村振兴中的影响。乡村振兴涵盖了产业繁荣、生态和谐、治理有序、乡风淳朴和人才辈出等方面,红色背篓精神正是推动这些目标实现的强大精神力量。团队成员共同走进乡村,考察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点点滴滴,深刻感受到了红色背篓精神在推动乡村振兴事业中的巨大潜力。
来自研究生时代宣讲团的杨欣馨实践团就其与劳动模范的深入交流成果进行了汇报。在实践过程中,团队成员们通过聆听劳模感人故事,对劳动者的崇高精神有了更为真切地领悟。展望未来,实践团将继续利用宣讲平台,积极传播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让更多人了解它们的内涵和价值,让劳动的光芒照亮更多人的心灵。
来自会计学院的黄湘琪实践团深入探索了红色审计的辉煌历程。他们沉浸在红色审计的丰富故事中,接受精神的洗礼,信仰更加坚定,信念更加炽热,信心更加饱满。他们说,传承和弘扬红色审计精神,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通过加强宣传和教育,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红色审计,推动审计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提升审计质量和效率,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和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看北京!建言献策,关注北京发展,服务首都发展
智慧统计、智慧养老、智慧交通……首经贸学子们从服务首都人民日常生产生活需求出发,发挥专业优势特长,深入街道社区,以实际行动服务首都“四个中心”功能建设和首都打造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需要,通过社会调查、基层研究等形式为首都发展建言献策。
来自管理工程学院的曹永梅实践团以首都北京为舞台,进行了一场关于无人驾驶公交公众期望度的调研之旅。他们巧妙地捕捉了市民们对于无人驾驶公交这一未来科技的热切目光,尝试揭示无人驾驶公交期望背后的多重因素。实践团成员发现,北京市的大部分居民对无人驾驶公交持有较高的期待,而出行等待时间是影响市民选择自动驾驶公交的关键因素,这一发现为未来的公共交通规划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来自统计学院的郝欣宇实践团深入研究了北京市统计部门在数字智能化方面的发展现状、所面临的挑战以及潜在机遇。调研过程中,实践团对联网直报平台的广泛应用以及统计智能助手的巨大潜力有了更为直观和深刻的理解。在数字化浪潮下,统计工作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统计部门必须保持创新精神,积极拥抱新技术,以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在这节“社会课堂”中,实践团深切领悟到,唯有在统计领域保持持续学习、不断进步,方能为统计工作的现代化与数字化转型贡献自己的力量。
来自管理工程学院的刘斯怡实践团对北京市智慧养老服务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入调研与实践。他们不仅系统梳理了北京智慧养老服务的现状,还深入社区与养老机构,与老年人及其家属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真实了解他们的需求和痛点。实践过程中,团队成员深感智慧养老服务的迫切性和重要性,也看到了当前存在的诸多挑战。
返家乡!聚焦发展,关注乡村振兴,助力家乡建设
从北京市怀柔区四渡河村到山东章丘乡间,再到“历史重镇”长辛店,首经贸学子探寻乡村特色产业,关注宅基地流转,品味老街区的历史韵味,他们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心灵感受乡村脉搏,为乡村振兴与城乡规划贡献青春智慧与力量。
来自经济学院的汤艳城实践团以北京市怀柔区四渡河村为缩影,细述板栗与民宿产业的崛起之路,并深度挖掘其带来的丰硕成果。他们悉心探寻特色产业如何为农村集体经济注入新活力,诸如乡贤引领民宿创新、规范乡村管理以及协调多元主体的利益。这一调研不仅展现了乡村特色产业重构与集体经济振兴的紧密联系,更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来自经济学院的卜亚君实践团深入章丘乡间,探寻农户宅基地流转的意愿与动因。他们穿越田野,与农民亲切交流,感受乡村生活的节奏与温度,力求掌握宅基地流转的真实面貌。在这片土地上,他们发现,宅基地流转不仅是土地的简单交换,更是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为了助力乡村振兴,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他们建议建立宅基地流转平台,激活农村土地的生机与活力,为农村经济的繁荣注入新的动力。
促成长!深入基层,理论融于实践,增强社会责任
从社区到企业,经贸学子走出象牙塔,深入基层,倾听民声,体悟社会脉动。
来自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的郭宇航实践团深入北京市西城区京畿道社区,了解智慧社区建设的实际情况及所面临的挑战。在基层调研中,他们深感,要让智慧社区项目真正落地生根,必须点燃社区居民的热情之心,让每一位居民都成为智慧社区建设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同时,他们提倡探索多元化的投入机制,汇聚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智慧与力量,共同为智慧社区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来自工商管理学院的杨大龙实践团调研了南城香餐饮公司的成功要素和市场策略。经过深入研究,他们发现南城香之所以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熠熠生辉,是因为其坚守的市场定位、持续的创新以及始终如一的顾客关怀。这些元素共同构筑了南城香独特的商业模式,为其赢得了无数的赞誉与追随。
来自劳动经济学院的张硕实践团深入调研北京市丰台区养老护理员的生活与工作。他们发现,这群默默奉献的守护者以女性居多,且承受着沉重的心理压力。抑郁与离职意愿如影随形的现状,揭示着这一职业背后的辛酸与无奈。实践团希望社会能给予这个群体更多的关爱与尊重,让他们的付出得到应有的回报,共同守护这片夕阳红。
来自劳动经济学院的刘辰希实践团深入北京市、河北省、湖北省、四川省和云南省,探寻新业态从业人员背后的职业伤害保障难题。他们与外卖骑手面对面,用心交流,收集真实的数据,挖掘深层次的问题。定性与定量分析交织,他们提炼出了关键问题和独到见解。展望未来,实践团成员呼吁借鉴国际智慧,解开劳动关系的束缚,让费用缴纳更灵活,让职业伤害预防和保障更加有力。他们的努力,只为让新业态从业人员在风雨中也能感受到温暖与关怀。
强自信!责任担当,思政引领实践,拥抱社会大课堂
首经贸青年们以实践为笔,以调研为墨,深入各个角落,由从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老师担任项目组指导教师,将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有机融合,推动“思政”引领实践项目开展,彰显了新时代青年的使命与担当。
来自国际经济与管理学院的师琬珺实践团围绕社区如何助力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展开调研。他们通过实地观察,掌握健身资源的实际状况,为全民健身政策的落地实施提供科学精准的决策建议。
来自文化与传播学院的周绍雄实践团深入走访长辛店老镇街区,了解老镇更新项目的发展规划与建设思路。他们漫步在古老的街道上,聆听着岁月留下的故事,感受着这片土地独特的韵味。在他们的构想中,未来的长辛店将是一个传统与现代交织、历史与创新共融的地方,既有古镇的风貌,又有现代的时尚气息。这样的规划,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未来的期许,为老镇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来自财税学院的郭燕姿实践团聚焦多语种碑刻的保护与传承问题。他们踏足北京与西安,对那些镌刻着民族精神的碑刻进行了详尽的考察。在他们看来,这些碑刻不仅是文字的载体,更是历史的见证与民族团结的象征。实践团成员深刻认识到,科学地保护碑刻,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文化的珍视,对于加强共同体意识具有深远的意义。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将以本次成果汇报会为契机,继续引导和支持广大青年研究生深入社会、了解国情,不断锤炼自己的意志品质和实践能力,继续鼓励广大研究生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成为有理想、有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优秀青年,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青春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