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风一般指个体或者群体在学术研究和知识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风尚和思想态度,包括治学精神、治学态度、治学风气、治学原则等,更多涉及学术共同体的观点、价值观和习惯做法等。中国工程院郑建超院士指出,在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问题中,不良学风是量大面广的灰色地带,与学术腐败在性质上有很多差异。但不良学风是学术腐败的上游,一旦形成“潜规则”、形成风气,想要逆转就很困难。如果听任其发展蔓延,最终会导致更多的学术腐败事件的发生。
科学道德与学风问题是指科技工作者在科研规范、行为准则、治学精神、治学态度、治学风气、治学原则等方面出现的失范现象。因为其不利于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和科技成果的正确使用,所以称之为问题。科学道德与学风问题反映了现代科研体制在科研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和漏洞,既有科技工作者精神层面的伦理道德问题,也有行为层面的科研规范问题。科学道德与学风问题直接影响到科学的繁荣发展,是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不仅是推动学术研究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而且对倡导求真务实的社会风气,对不断提高全社会的思想道德水平也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韩启德指出,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是促进科技事业健康发展、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内在要求,是培养造就优秀创新人才、加快建设人才强国的关键举措,也是培育创新文化、加快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近年来,科研领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学风浮躁、学术不端行为滋长,违反科研伦理、滥用学术权力、学术失范行为时有发生,这些问题已经损害了学术界、教育界的公信力和良好社会形象,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健康成长和人才队伍建设。要建设一支能肩负起历史使命的科技人才队伍,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已经是当前一项刻不容缓的急迫任务。学术界、教育界必须担当起历史赋予的重任,自觉成为科学道德的维护者和严守科研规范的倡导者,直面学风道德方面出现的突出问题,大力推进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
2012年6月5日,北京市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夏强在中国科协、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中国社科院、中国工程院联合举办的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说,在研究生中开展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有利于营造良好学术环境,有利于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有利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通过宣讲教育,弘扬甘于奉献的爱国主义精神、提升“敢”字当头的创新能力、坚持海纳百川的包容心态、培育厚德载物的高尚情操,不仅对于广大科技工作者和研究生提升内在素质具有重要意义,也是首都科技界践行“北京精神”的具体体现。通过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纯化学术风气,明确学术研究规范,引导青年科学家坚守科研活动底线,发展负责任的科学技术,有助于树立科学的理性精神和公信力,营造健康向上的创新文化氛围和学术生态。
科学哲学家齐曼在《真科学》中强调,科学最有形的方面,在于它是一种社会建制,它涉及不计其数的具体的个人正在按部就班地实施着具体行为,这种行为又被有意识地协调进更大的框架之中。他总结说,大多数批评家把科学看成一种组织化、制度化、工业化的投机,它要求大量的投入、巨大而昂贵的尖端设备,还有数以百计的致力于研究细微问题的科学家。随着知识和权利的结合,知识本身已堕落成一种社会控制和集体制约的工具。科学知识生产方式和行为规范的变化,逐渐凸显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方面的问题。如由于科研设备日益专门化和复杂化,以至于在某些领域已很难用重复实验来核实研究成果;由于科学活动的节奏、群体规模和工作范围使个人很难单独承担明确的责任,在合作研究中也容易出现许多新的问题;对属于专有知识的保密制度,使知识生产中的造假和欺骗更方便,也使同行评议发现和纠正错误愈加困难。此外,由于传统的论文审查制度和同行评议制度有其固有的不完善性,一旦作为科学“把关人”的评议者的私人利益与作为受托者所代表的公众利益之间发生冲突,评议的客观性和公正性便会受到影响。
科研活动作为特殊的社会活动,本身具有独特的价值追求和精神气质。从事科研活动的科学家群体比其他社会群体更需要一个追求真理、严谨求实、诚信负责和真诚协作的文化氛围。目前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问题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有:一些科研人员和科研管理机构对科研活动的客观规律缺乏认识,尊重不够,过分看重短期目标,急功近利,缺乏“十年磨一剑”的长远打算和执着精神;二是一些科研团体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严重缺失,批评质疑精神缺乏,团队协作意识不强;三是受历史文化因素的影响,“官本位”和科研机构行政化的现象比较严重,学术霸权问题突出;四是在涉及人类受试者和实验动物的科研活动中,缺乏对人和生命的基本尊重,科研伦理底线遭受质疑;五是公民科学素质不高,公民参与科学活动的机制缺乏和渠道不畅,对科研活动的监督作用不强。这些科学道德与学风问题的出现,有诸多复杂的因素,既有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也有科研体制中存在的弊端和漏洞,但从根本上说,科学文化起着至为关键的作用。科学道德与学风问题的本质是科学文化缺失或者说发育不良的问题,是科技事业发展与社会资源配置出现偏差或者背离的问题。因此,解决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问题,教育是基础,制度是关键,监督是保障,必须做到惩防结合、标本兼治。
2012年2月9日,北京市科协主席顾秉林院士在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第八次代表大会上所做的工作报告中强调要“致力于营造民主讨论、平等待人的学术氛围,进一步密切与教育、科技等相关部门的合作,倡导科技工作者自觉遵守《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试行)》等规范条例。重点加强首都学术团体科学道德建设,推动学会建立学术不端行为监督和自律机制,广泛开展科学道德教育和宣传活动,旗帜鲜明地反对学术不端行为,大力弘扬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