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研究生培养» 通知公告» 北京市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推介—中级微观经济学

北京市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推介—中级微观经济学

时间:2022-11-07 15:45:00  来源:  作者:

  在北京市首次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课评选中,我校三门研究生课程入选北京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同时课程授课教师和团队被评为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为发挥示范课程和优秀团队的示范引领作用,健全优质资源共享机制和平台建设,全面推进学校研究生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现向全校师生推介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课程名称:《中级微观经济学》

   

  课程负责人:

  杜雯翠,经济学博士,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入选北京高校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北京市高校课程思政教学名师。研究方向是环境经济学,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规划项目等5项省部级及以上课题,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五十余篇,出版著作2部。

  

  

  教学团队:

  本教学团队成员包括王军教授、张冬洋教授、董烨然教授、杜鹏程副教授、崔颖副教授、李琛博士。

 

王军,经济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生院院长。

研究方向:经济增长理论。

张冬洋,经济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经济系党支部书记。

研究方向:企业经济学、环境经济学、微观计量应用。

董烨然,经济学博士、教授。

研究方向:微观经济理论、博弈理论、产业组织理论、信息理论、合约理论。

 

杜鹏程,经济学博士、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经济系系主任。

研究方向:劳动经济学、发展经济学。

崔颖,经济学博士、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健康经济学。

李琛,经济学博士、讲师、硕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契约理论。

 

  一、课程简介

  《中级微观经济学》是校级研究生示范课程,也是经管类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必修课,该课程致力于训练学生掌握经济学理论框架,获得分析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兴趣和思路,是西方经济学基础理论中的衔接课程和过渡课程,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夯实基础。目前,课程面向全校包括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管理类在内的经管类硕士生开设,具有相当广泛的受众。以2021-2022年第一学期为例,团队承担了全校7个学院,11个专业,296名研究生的《中级微观经济学》教学工作。2016年,本课程获批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研究生示范课程。

  

  二、课程思政建设总体设计

  本课程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为纲领,以《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为指导,围绕本校办学定位,结合经管类人才培养要求,探索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核心素养为重要抓手的《中级微观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教学团队凝练经济学科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社会和自身发展需要的核心素养,将本课程思政建设重点凝练为“三种必备品格、三项关键能力”

  博纳敏行的个人修养、勇于担当的社会责任、经世济民的家国情怀。以价格理论为核心,研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同时强调市场失灵。通过外部性、公共物品等市场失灵理论的讲授,使学生认识个体的社会属性,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成为有理想信念、勇于担当、心怀天下、经邦济世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接班人。

  理性批判的科学精神、系统严谨的学习能力、自我挑战的创新能力以现代数学为基础,研究个体经济行为,揭示经济发展规律。通过消费者均衡、生产者均衡、市场均衡等理论的逻辑推理,培养学生系统严谨的学习能力。在理论演化中理解经济学与社会发展的互生,寻找理论不足,培养学生理性批判的科学精神,激发学生自我挑战的创新能力。

  

  三、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情况

  本门课程精选课程教学团队成员,充分发挥团队成员优势,结合原有的《中级微观经济学》教学大纲,将思政元素合理融入各个章节,整合形成了课程思政教学教案、课程思政案例集等教学资源,达到经济学理论知识与思想政治元素相辅相成、协同互助的效果。

  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讲述中国的《中级微观经济学》。本课程教学内容属于“新古典经济学”,是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研究成果,旨在传授理性化的价值判断、系统化的逻辑思维、数理化的分析工具。尽管这些理论在解释西方国家经济发展时有很强的解释力,却无法解释一些中国实践。因此,课程组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特定授课环节引入课程思政元素,完善课程内容,传授给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例如,在“信息不对称”部分,结合信息不对称的解决方法,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在“负外部性”部分,结合污染的负面影响,讲授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文明思想;在“正外部性”部分,结合抗击新冠疫情,传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讲好中国的微观经济学故事。本课程理论中的理性经济人、生产者利润最大化等假说体现了西方自由主义的价值观,这既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奉献精神相冲突,也与我国国情相违背。因此,课程组坚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努力平衡课程理论与我国国情。例如,在“生产者理论”部分,向学生介绍中国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历史,使其正确认识国有企业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顶梁柱”作用;在“市场结构”部分,通过对美国微软公司垄断案的介绍,使学生了解垄断对市场的危害;在“要素市场”部分,通过全球基尼系数的对比,了解发达国家收入分配不均的现实。

  3)采用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建立以课程思政为主线的课程资源。课程组定期组织教学研讨,结合课程组成员的学科背景、科研资源,分工合作,努力建设并不断完善本课程的思政资源。目前,课程组已经将课程思政点融入到新的教学大纲修订中,完成《中级微观经济学课程思政案例集》的编写,正在推进《中级微观经济学课程思政手册》的编写。

  

  四、课程特色与创新

  课程围绕“三种必备品格、三项关键能力”挖掘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功能,通过“产-教-研”的交叉融合,全面提升课程的研究性和创新性。

  1)科研支撑,教研结合,提升课程研究性。依托于课程组在研的4个国家级科研项目、5个省部级科研项目,鼓励学生参与科研,提高素养。2021年,四十余名学生参与到上述项目中。以参与自科项目的学生为例,他们在调研中理解污染作为负外部性的配置低效率,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文明思想。

  2)案例突破,产教结合,突出课程创新性。充分利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现象,整理34篇微观经济学课程思政案例,编写《中级微观经济学课程思政案例集》,从不同角度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